前沿拓展:瑞娃整形多少钱
图/文:刘章建
正忙着,老家年轻的支书给我发一段家乡柳山村的视频。我是农村走出来的,惦记老家是永远的情结。小刘支书熟知我的心思,时不时会发几张照片或晒一段视频“勾引”我。握着手机,我就能看到“幸福柳山,瓜果飘香”的山乡巨变:户户通让道路硬化入户,土地流转让黄土地上瓜果飘香,新农村建设让楼宇林立……这情境,老乡们当初想都不敢想。

八十年代初,蹭电视是我们这帮半大小子的大乐趣。那个时候,驻扎在我们村附近的二炮部队有一台黄河电视机。于是,每天下午放学,《敌营十八年》《来自大西洋底的人》《射雕英雄传》……都被我们悉数看了个遍。谁能谝一段电视情节,谁就是 “骄傲”。也难怪,当时的山村,好多人连电视面都没见过。
包产到户后,人人勤耕细作,个个起早贪黑,都跟土地“飚上了劲”,非要在土地上扒拉“粮蛋蛋”。不到两年时间,我们这个八山半水二分田的秦岭地带一下子打了翻身仗,除了交够公粮,家家户户屋里囤满了“隔夜粮”,一下子不愁吃喝了。不出几年,瑞娃哥心里有了算计:土地成了自己的,想咋搞就咋搞,再不怕穷了!他攒足了几大车粮,咬牙卖给粮站,换回几大把钞票,径直拉回去一台二十一寸的大“彩霸”。每天晚上歇了工,他得意地搬出电视机,支在场院上,呜哩哇啦地狠狠折腾了好几年。粮食是变卖了,可是,看着电视掌握新知识,让他心里更亮堂了。一得一失,他的帐算得精透。
农村人常说,人心不足蛇吞象。是呢,吃饱喝足了的农民,有谁不想发家致富呢?九十年代末,当川味火锅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,陕南汉中得先机,火锅“肆虐”般蔓延开来。柳山村本来就是“红苕坡坡”,地道出产红苕的地方。霜降一过,家家大人小孩都战天斗地,抢收红苕。一挑一挑,一担一担码在苕窖里,冬储。其时,家家户户的“苕窖”都会储备一窖苕,随着越冬返春,人吃,猪牛吃,冻烂的、捂烂的,剩下的都“起出来”倒掉了。反正传统就是这样,也没有人觉得多可惜。瑞娃哥盯准城里“火锅客”的嗜好,看准了红苕的不平等“下场”,也掐准了红苕的“命门”。那个冬里,他毫不犹豫地办起了红苕粉条加工厂。

这在村里“炸了锅”。山村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工厂;不值钱的红苕,能变成数得着的钞票了;大家去帮工还能挣工钱,比之从前的工分划算得多了。得风得水,苕粉条倾销一空,几个四川的老板开着大卡车坐在门前等粉条装车。
瑞娃哥并不得意忘形。他重新置办了一套视频系统:VCD、DVD等各种播放系统样样齐备。他不停地跑乡企局、农机局,弄回来一张张小巧玲珑、薄如纸张的碟片,闲暇之际,打开“设备”,学习栽培知识,掌握种植经验,吸收营销渠道,分析市场行情。村里的“老朽”们都说,这崽娃,算是“上道”了。

2008年,村组改选。我瑞娃哥当选三组组长。算是子承父业,重新拿了我们三组的“大权”。其时,汉中地震刚过不久,灾情统计和定损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。电视信号很不稳定,瑞娃哥就打开电脑,查看汶川地震的灾情,查看汉中受灾情况。他第一时间把地震情况介绍给村民,控制住了大家骚乱的情绪;后来,政府出台了灾情勘查和补偿信息后;他又第一时间把政府的要求和补偿信息,传递给村里人,使受灾户无一例外得到有效补偿。
2016年伊始,柳山村启动了绿色无污染有机红薯、紫薯栽培推广项目,启动了“农户+公司+互联网”新模式,发起了“网络销售”渠道,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带回了丰硕利润,解决农产品销售迟滞难题。
2017年初,我们村搭上了“美丽乡村建设”的快车道,被纳入汉中油菜花海旅游经济圈,政府层面从政策、资金、道路等进行了大规模扶持,村容村貌彻底“整容”,掀开了美丽乡村新的一步。
2018年开春,作为汉中市委组织部包抓“三变”推广示范村,柳山村与陕西果业集团联合,启动了“万亩猕猴桃园”工程,精心打造“一村一品”重点项目,开启了“网络营销”新技术。一个“土地流转”新政策,让零星的、荒芜的土地重新整合,发挥出巨大作用;小小的手机,就能实现远程技术学习和网络营销。“三变”和互联网+,让新农村建设开启了天翻复地前所未有的新纪元。

这世界真是奇妙,四十年,弹指一挥,却气象万千,星移斗转。那一方电子银幕窗口,由窄到宽,由大到小,由黑白到彩色,由露天到室内,由胶片到数码,由连线到无线,由技术到产品,由理论到实践,由实践到销售,不正验证了40年文化“小窗口”的巨大变迁吗?
还真应验了那句话: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!
拓展知识:瑞娃整形多少钱
还有其他疑惑?想了解更多?可以点击 【在线咨询】